- 当前位置: 主页 > 禅修入门 > 佛教名相 >
-
文:五台山清心
读音:[hua2 yan2 jing1]
经题全名<大方广佛华严经>。构成依天台大师所立五时八教的教判,释尊是于伽耶城附近的菩提树下始成正觉,经二十一日、七处八会(六十华严)所说的经。<华严经>的支分,早在后汉时代就以<兜沙经>(支娄迦谶译)、<诸菩萨求佛本业经>(聂道真译)、<菩萨本业经>(支谦译)等的名称译出。<华严经>被视为是将上述诸经汇集编纂而成的经典,其成立地点据推断是在于阗一带。汉译中,主要有如下三部:
(1)<六十华严>。最早的全译,六十卷(大正第九卷第三九五页)。与其次的<八十华严>相对,称为旧译。译出时代为东晋,译者是佛跋陀罗(觉贤),协助者有法业、慧观等一百多人。翻译期间为四一八年(安帝义凞十四年)~四二一年(永初二年)。根据支法领从于阗携回的梵本<华严经>三万六千偈。又、完成时为五十卷,后经校订而成六十卷。
(2)<八十华严>。相对于<六十华严>,称为新译。唐则天武后时代译出八十卷(同第十卷第一页),译者是实叉难陀,协助者是菩提流支、义净等。翻译期间为六九五年(证圣元年)~六九九年(圣历二年)。相对于旧译为七处八会三十四品,新译则为七处九会三十九品。深得则天武后信赖的法藏(贤首大师),将新旧两译予以对照,增补所缺的入法界品。
(3)<四十华严>。唐德宗时代译出四十卷(同第十卷第六六一页),译者为般若三藏,翻译期间为七九六年(德宗贞元十二年)~七九八年(同十四年)。根据乌荼国王所献的梵本。此译是<华严经>最后一品,入法界品的别译,补充新旧两华严所缺的此品。传入日本是以七三六年(圣武天皇天平八年),唐朝的道璿赴日时,携来<华严经章疏>为最早。七四○年(天平十二年),新罗国的审祥于东大寺讲说华严。<华严经>的注释?论<华严经>的注释书,在印度最早解释十地品者,有龙树的<十住毘婆沙论>(同第二十六卷第二○页)与世亲的<十地经论>(同第二十六卷第一二三页)。中国现存最早有关<华严经>的注释书不少,有后魏?灵辨的<华严论>一卷、唐?灵佑的<华严经文义记>六卷、隋?嘉祥的<华严经游意>一卷。又于以<华严经>为最高教义的华严宗,有智俨的<华严经搜玄记>十卷(同第三十五卷第一三页)、法藏的<华严经探玄记>二十卷(同第三十五卷第一○七页)、澄观的<华严经疏>六十卷(同第三十五卷第五○三页)、<华严经随疏演义抄>九十卷(同第三十六卷第一页)等。<华严经>的教义<大方广佛华严经>的“方广”是谓“方等”,即“方正、平等”之意,泛指大乘的用语。教主是毘卢遮那佛。于“十地品”是讲说菩萨修行的十个阶段,此外,说有善财童子遍访五十三善知识的求法过程“入法界品”等颇为知名。又说明一切万有是互相为缘、互相作用而现起的法界无尽缘起,以及万法源于自己一心的唯心法界之理。表现唯心法界的教理之文有“心如工画师”、“心佛及众生,是三无差别”等。新旧两华严的译文虽略有不同,但同样都说唯心观,认为佛与众生本来无别,一切都是唯心所造之业。至于其教相,约于化仪是顿教,约于化法是兼具别圆,但未明示二乘作佛、久远实成,是隐藏本觉、本有之十界三千的方便权教。御书报恩抄其他信众还在看:
热门信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