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当前位置: 主页 > 禅修方法 >
-
文:五台山清心
【原文】第二,正明菩萨行人修禅波罗蜜大意。即为二意。一、先明菩萨发心之相。二、正明菩萨修禅所为。
【释义】第二,阐明菩萨修持禅波罗蜜的大概情况。即两个方面:一,先说明菩萨发心的状况。二,说明菩萨禅修的过程
【原文】第一,云何名菩萨发心之相?所谓发菩提心。菩提心者,即是菩萨以中道正观,以诸法实相,怜愍一切,起大悲心,发四弘誓愿。
【释义】第一,菩萨如何发心禅修呢?所谓发菩提心。发菩提心的人,就是以中道正观、诸法实相,怜悯一切众生,升起大悲心,发四弘愿。
【原文】四弘誓愿者,一、未度者令度,亦云众生无边誓愿度。二、未解者令解,亦云烦恼无数誓愿断。三、未安者令安,亦云法门无尽誓愿知。四、未得涅槃令得涅槃,亦云无上佛道誓愿成。
【释义】发四宏愿的人:
第一,没有得度的众生使其得度,也叫做众生无边誓愿度。
第二,没有解脱的众生使其解脱,也叫做烦恼无数誓愿断。
第三,没有安乐的众生使其安乐,也就做法门无尽誓愿知。
第四,没有涅槃的众生使其涅槃,也叫做无上佛道誓愿成。
【原文】此之四法,即对四谛,故《缨络经》云:未度苦谛令度苦谛。未解集谛令解集谛。未安道谛令安道谛。未证灭谛令证灭谛。
【释义】这四弘愿,就是对应四谛,因此《缨络经》上说:
没有得度苦谛的众生,使其度脱苦谛。
没有得到解脱的众生,使其得到解脱。
没有得到安乐的众生,使其安住道谛。
没有证得灭谛的众生,使其证得灭谛。
【原文】而此四法,若在二乘心中,但受谛名。以其缘理,审实不谬故。
【释义】而这四种法,如果在二乘人心中,只是四谛的名相。以他们的义理来看,也没有错误。
【原文】若在菩萨心中,即别受弘誓之称。所以者何?菩萨虽知四法毕竟空寂,而为利益众生,善巧方便,缘此四法,其心广大,故名为弘。
【释义】如果在菩萨心中,就有另外的“弘誓”的意思,为什么呢?菩萨虽然知道这四种法的空寂,但是为了利益众生,按照四种法,就会有无量而广大的利他之心,因此叫做“弘”
【原文】慈悲怜愍,志求此法,心如金刚,制心不退不没,必取成满,故名誓愿。
【释义】以慈悲之心怜愍众生,立志按照四种法利益众生,此心犹如金刚一般,永不退失,志求圆满,因此叫做“誓愿”
【原文】行者若能具足发此四愿,善知四心,摄一切心,一切心即是一心,亦不得一心而具一切心,是名清净菩提之心。
【释义】修持者如果能具足了这四种大愿,四种志心能摄一切心,一切心就是这一心,也不执著于一心而具有一切心,这就是“清净菩提之心”
【原文】因此心生,得名菩萨,故《摩诃衍论》偈说:
【释义】这样的心升起,就是菩萨,因此《大智度论》有偈说:
【原文】若初发心时,誓愿当作佛,已过于世间,应受世供养。
【释义】如果初发心的时候,誓愿成佛,已经比世间任何一件事都殊胜,应该受到世人的供养。
作业:
到社区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如下的词汇
相、菩提心、中道正观、四弘愿、四谛其他信众还在看:
热门信息: